黑龙江以创新驱动促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以创新驱动促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4-05 20:05:12
我就曾因為在山上膝蓋受傷,被消防員扛下山,後來每次健行或登山,雙腿都要穿護膝並且小心翼翼。
而「波茨坦宣言」則在標題中明示其「公吿」(proclamation)的意涵,二者都不具備條約的性質。貳、舊金山和約及國際情勢的變化日治時期很多台灣人還有一個想像的祖國,一種想像的漢族血緣式的民族主義。
(「中華民國憲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凡爾賽和約」,威爾遜總統雖然在台灣歷史課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和會重要主導者,但是由於國會沒有批准,美國不是「凡爾賽和約」的簽約國也一直是台灣中學歷史考題的標準答案。二、所謂國籍回復與蔣介石對台灣地位的認知1946年1月20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根據1月12日行政院的命令,公吿台灣省省民自1945年10月25日以後回復中國國籍。但是國際的相關文書,則並不主張台灣就此歸屬中華民國,甚至蔣介石在1949年1月都曾經明白指示台灣省主席陳誠,對此必須有所體認。國民政府進行此一國籍的宣吿之後,國際上便引起英國、美國等國的反對。為了建立其軍事介入的正當性,他以國際法為依據,明白「台灣將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回復,及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成立之後,或者聯合國有所決定之後,才能確定」。
至於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受降典禮在台北市中山堂擧行,在現實上,台灣從此歸中華民國國內法統治,卻未必意味著中華民國從此擁有台灣主權。因而在二次大戰結束,除了廖文奎(廖文毅兄)等少數人明白表示陳儀奉派接收台灣只是戰勝國的接收而不是台灣主權的轉移外,基本都在期待「祖國」接收。由於外部市場的存在,再加上前述各項基礎建設完成、金融機構成立,資本家企業化才得以達成,這就是台灣資本主義化之過程。
台灣主要產物茶、樟腦、米、糖,以及新興的鳳梨、香蕉產業等,都是以供給日本或外國市場為主的出口商品。此外,對於財力雄厚的資本家而言,其投資項目也不限於糖業,甚至會往其他產業擴張。Photo Credit: 玉山社提供 斗六糖廠創始於1909年,次年由日人收買並改組為「斗六製糖株式會社」,1914年合併於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改為「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斗六製糖所」 此外,1910年10月製糖業之卡特爾(Kartell)組織的「台灣糖業聯合會」正式成立。就台灣5大農產品來看,除了茶葉主要是銷往外國之外。
在殖民地台灣,官方權力與政策創造資本家獨佔壟斷情況特別顯著。1926年,台灣糖業中新式製糖會社的資本為2億6001萬日圓,約佔全台株式會社(股份公司)資本額的一半。
資本與權力相結合,才能達成眞正的獨佔之目標。以台灣為例,其主要的產業為砂糖,雖非單一耕作,但也佔了大約一半。而台灣人經常食用的米與甘薯,其產量增加的速度也相當驚人,主要也是輸往日本。自1902-1928年6月底,新式製糖會社已由台灣製糖會社一家成長為11家,總資本額與產能也大幅度提高。
然而,進一步分析後可以發現,米與甘薯的出口量超過增產之數量。日本統治前,台灣屬於前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砂糖與香蕉主要是輸向日本,其增加率最大。新式製糖業在擴張事業時,必須投入巨額資金,需要財力雄厚會社投入,如此資金供給者即可控制企業,這是企業集中的必然公式。
直到1895年以後,近代銀行與近代公司、工廠才逐漸設立,使台灣走上資本主義化之路。由此可知,台灣產業資本完全受到日本資本勢力之壟斷,這種「地方性」的獨佔,也進一步鞏固各企業在日本帝國中的壟斷地位。
然而,單一作物化之後,由於經常受到價格波動與資本家剝削之影響,結果往往讓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甚至也可以說,台灣全部會社資本的半數、耕地面積的一半、所有的農家戶數,都在這三大資本家的糖業壟斷控制之下。
而其中米糖經濟的發展,更是値得我們注意。例如,三井物產除了經營製糖業之外,在茶、米、鴉片、樟腦、礦業等各種產業,也都佔有一席之地,掌握了這些產業從生產到貿易的壟斷地位。文:何義麟 米糖經濟與貿易活動發展 如前所述,日治初期除了進行土地、人口與各種資源的大調查之外,同時也展開鐵路、公路、港口、郵電網絡等基礎建設與投資,這些都是台灣資本主義化的基礎事業。獨佔壟斷是由大資本的力量達成,但不少情況是來自國家權力直接或間接的援助。例如,1902年成立的台灣製糖會社的橋仔頭工廠,可算是第一家近代化工廠。而後台灣資本家企業激增,如此急速的發展,其根源不外乎日本資本與政府的力量所賜。
實際上,三井、三菱等日本金融家確實控制了製糖會社,使其成為日本金融資本主義之一環,所以台灣資本主義化的發展,也達到了金融資本壟斷的階段。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股份的募集,官方出力甚多,而且每年還給予補助金。
由此可知,台灣農民並非先滿足自己的消費後,再將剩餘輸出,而是將自己生產價格較高的蓬萊米賣到日本,然後再買外來或本地生產的在來米甚是甘藷來補充,藉以滿足島內的糧食需求。1898年上任的兒玉源太郎總督與後藤新平民政長官,開始規劃振興資本主義經濟之發展,首先是由政府推動設立新式製糖會社
由此可知,台灣產業資本完全受到日本資本勢力之壟斷,這種「地方性」的獨佔,也進一步鞏固各企業在日本帝國中的壟斷地位。日本統治前,台灣屬於前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
例如,三井物產除了經營製糖業之外,在茶、米、鴉片、樟腦、礦業等各種產業,也都佔有一席之地,掌握了這些產業從生產到貿易的壟斷地位。新式製糖業在擴張事業時,必須投入巨額資金,需要財力雄厚會社投入,如此資金供給者即可控制企業,這是企業集中的必然公式。此外,台灣對外貿易的擴展,也改變了台灣的經濟活動樣貌,特別是各種農產品的輸出,相當令人矚目。此外,對於財力雄厚的資本家而言,其投資項目也不限於糖業,甚至會往其他產業擴張。
糖業聯合會就是典型的卡特爾組織,該會控制了販賣價格與原料生產,對外壟斷市場,而後內部逐漸由有力會社主導,故其獨佔地位日益穩固。實際上,三井、三菱等日本金融家確實控制了製糖會社,使其成為日本金融資本主義之一環,所以台灣資本主義化的發展,也達到了金融資本壟斷的階段。
而台灣人經常食用的米與甘薯,其產量增加的速度也相當驚人,主要也是輸往日本。以糖業為例,從甘蔗原料栽種開始,再到製糖、運輸、販賣、糖果生產等過程中,製糖資本投入不同階段事業之經營,逐漸成為複合企業之型態,控制糖業的各種生產階段。
就台灣5大農產品來看,除了茶葉主要是銷往外國之外。因此,殖民地主要商品大多是輸出型商品,特別是輸往母國的消費商品,這類輸出商品大多採用單一耕作(Monoculture)的模式。
然而,進一步分析後可以發現,米與甘薯的出口量超過增產之數量。獨佔壟斷是由大資本的力量達成,但不少情況是來自國家權力直接或間接的援助。而其中米糖經濟的發展,更是値得我們注意。由此可知,台灣農民並非先滿足自己的消費後,再將剩餘輸出,而是將自己生產價格較高的蓬萊米賣到日本,然後再買外來或本地生產的在來米甚是甘藷來補充,藉以滿足島內的糧食需求。
台灣主要產物茶、樟腦、米、糖,以及新興的鳳梨、香蕉產業等,都是以供給日本或外國市場為主的出口商品。其中,糧食作物的稻米變成經濟作物,成為輸日的重要商品,也是一項値得注意的發展。
直到1895年以後,近代銀行與近代公司、工廠才逐漸設立,使台灣走上資本主義化之路。1898年上任的兒玉源太郎總督與後藤新平民政長官,開始規劃振興資本主義經濟之發展,首先是由政府推動設立新式製糖會社。
卡特爾是指為了達成市場壟斷而建立的一種機制,亦即透過內部成員的協議,共同控制價格或產量,或者是協議劃分市場範圍等。因為,台灣糖業的發展過程,就是獨佔壟斷資本形成的最佳例子。